Tzvetan Todorov

法国批评家,符号学家。1939年3月1日生于保加利亚的索菲亚。1963年定居法国。1966年入巴黎大学学习。1968 年起任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。197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。1965年主持翻译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的主要论文,以《文学理论》为题出版,引起强烈反响。这本书为法国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理 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。嗣后又发表专著 《符号学研究》《文学和意义》《什么是结构主义》, 提出法国形式主义批评是一种诗学,结构主义批评所关注的 是文学现象 特 有的抽 象性质即文学性。1969 年发表代表作 《〈十日谈〉的语法》。在这部著作中,着重作品的语法结 构分析,在语句排列基础上,探讨叙述结构。他首先区别叙 述的3个层次,即语文、句法和词法,又把句法分为命题和 序列两个基本单位。此外在体裁理论方面也很有成就,《幻 想文学导论》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,认为体裁的特征不仅在 作品本身,而是在阅读中寻找。 著作还有《散文的诗学》《诗学》《象征的理论》《批评之批评》等。

1939年,托多洛夫出生在保加利亚的索菲亚,童年时代的他喜爱童话故事,并对《悲惨世界》《雾都孤儿》《塔拉斯贡的达尔达兰》和一些苏联小说的缩写故事感兴趣。成长过程中,托多洛夫开始接触到托尔斯泰、契诃夫、果戈里、巴尔扎克、莫泊桑和卡夫卡等人的作品。透过这些作品中传达出的意识和趣味,他逐渐感到当时处在保共统治下的祖国并非乐园,而是“充满谎言”的囚笼。几年后,托多洛夫进入索菲亚大学,意识形态的森严使得他向往自由的天性难以排遣,于是文学成为托多洛夫关注的对象,他逐渐滑入对文艺理论的思考,并以此为研究方向。1963年,托多洛夫移居法国,师从著名符号学家、哲学家罗兰·巴特,并在5年后进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(C.N.R.S.)成为研究员。在罗兰巴特的指导下,托多洛夫在1965年完成了博士论文《文学与意义》,后来这篇论文被视为托多洛夫理论的逻辑起点。同一年,他翻译出版了俄国学者的论文合集《文学理论:俄国形式主义论文集》,在当时受俄国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法国文学批评界,托多洛夫逐渐受到注意。1967年,《诗学》问世,这部作品与两年后的《<十日谈>的语法》以及《幻想作品导论》被认为是托多洛夫在结构主义诗学与叙事学建构时期最重要的著作,托多洛夫的结构主义理论已经成熟。从1970年代开始,托多洛夫以其结构主义理论剖析西方美学发展史,并从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“对话理论”中获得启发,提出“对话批评”的构想,这一构想对20世纪的主流文学批评提出反思,在托多洛夫重要的作品《批评的批评》中,他将“对话批评”的关注点放在了文学批评的倾向性、真实性以及社会价值方面。从此以后,关注批评对象“究竟说了什么”开始超越单纯的对作品做出道德与正负判断。与此同时,“新批评运动”正在法国愈演愈烈,20世纪上半叶,实证主义批评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,它也被叫“文学史批评” ,建立在博学和考证的基础上,只研究作者,不去思考文学本质,把文学当成自然而然的现象。朗松与他的“朗松主义”是实证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。而其反对方罗兰·巴特则提出阐释和批评都是意识形态,否定其自然属性。托多洛夫自然与罗兰·巴特站在同一阵营,并与钱拉·热奈特(Gérard Genette)等人一起被视为“新批评运动”的代表人物。晚年的托多洛夫思想仍在发生变化,2006年,托多洛夫出版新作《文学的危殆》,几乎全盘否定了自1960年代以来兴起的“新批评运动”,他强调纯技术性的文学批评已经对法国文坛形成了严重的负面作用——作家们专注于技巧与结构的精美,而越发脱离世情。托多洛夫将原因归咎于结构主义的泛滥与“新批评”在文化界的独大局面,而就在40年前,正是他和他的老师一起讲这一理论送上神坛。

說起來,其實好像很早就看過茨维坦·托多罗夫,不過只是那個輕與重系列裏面偶然看到的,畢竟也是還沒有看完巴特或者巴赫金什麼的。不過貌似應該是一個方向的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