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雅明年表
1892年7月15日,生於柏林。
1902-1912年 在柏林念Friedrich-Wihelm Gymnasium(高中)。1905年-1907年在圖林根州Haubinda教育基地接受培訓,思想上深受德國教育革新家Gustav Wuneken(1875-1964)的影響。
1912年 高中畢業後在南德弗萊堡進大學研習哲學,同年回到柏林繼續哲學專業的學習。
1913年 於聖靈降臨節(約5月下旬)生平第一次前往巴黎遊玩。
1914年 成爲“自由大學生聯盟”的主席,同年結識他後來的妻子Dora Sophie Pollak。
1914-1915年 寫成第一篇文章《談荷爾德林兩首詩》(1955年發表)。
1915年 結識猶太裔學者Gerhard Scholem(1897-1982)。
1915-1917年 去慕尼黑繼續念大學。
1917年 與Dora Sophie Pollak結婚,並遷往瑞士伯爾尼居住。
1918年 得子Stefan,同年結識Ernst Bloch。
1919年 在導師Richard Herbertz指導下完成論文《德國浪漫派中的藝術批評概念》,獲得博士學位。
1920年 返回柏林。
1921年 結交Florians Christian Rang。
1921-1922年 撰寫《歌德的親和力》。
1923年 結識阿多諾;最親密的朋友Gerhard Scholem遷居耶路撒冷;翻譯作品波德萊爾的《巴黎風光》出版;開始寫《德意志悲苦劇》。
1924年 5月到10月在意大利Capri島上寫了一部《德意志悲苦據》;結識Asja Lacis並開始研讀馬克思主義理論。
1925年 嘗試以《德意志悲苦據》在法蘭克福大學獲得教授資格,結果失敗。
1926-1927年 12月至次年1月造訪莫斯科。
1927年 開始寫作《巴黎拱廊街》。
1928年 《德意志悲苦據》和《單行道》由Rowohlt出版社出版。
1930年 離婚。
1932年 在4月到7月首次前往西班牙的Ibiza島。
1933年 3月開始流亡巴黎;4月到9月間再次居住在西班牙的Ibiza島。
1934年 7月到10月間在丹麥Svendborg和Skovbos沙灘造訪布萊希特。
1934-1935年 10月至次年2月在意大利的San Remo市居住;成爲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正式成員;法譯《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》在《社會研究雜誌》發表。
1936年 第二次w前往丹麥造訪布萊希特;書信集《德國人》由瑞士Vita Nova出版社以化名Detlef Holz出版。
1938年 最後一次前往丹麥造訪布萊希特。
1938-1939年 年末及元旦前後在意大利的San Remo與阿多諾最後一次會晤。
1939年 9月至11月被拘禁在法國Nievre的自由工人營地;《論波德萊爾幾個主題》在《社會研究雜誌》發表。
1940年 構思《論歷史概念》一文提綱;在霍克海默的周旋下獲得擔保以及赴美國的簽證。6月離開巴黎前往Lourdes,在試圖越過比利牛斯山出逃計劃失敗後,9月27日在Port Bou自殺。